提要:有人認為“道家不以人為本”;又有人認為“老子是站在奴隸主立場上維護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本文用老子的大量論述,來印證《老子》有強烈的人民性。老子將人看作“神器”,極度愛惜人的生命,維護人的尊嚴,主張救度一切人。他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維護人民的利益。他尖銳地揭露統(tǒng)治者的貪婪、腐敗,并反對進攻性戰(zhàn)爭,要求統(tǒng)治者戒貪、節(jié)私。統(tǒng)治者的好壞,要人民來評判。人民是國家的根基,主人。老子的這些思想,今天仍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主題詞:老子 人民性 以人為本 反貪 節(jié)私
1851年10月25日,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寫道:“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德國未來運動的意義,這就是人民性的原則?!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24頁)馬克思將革命運動的最高原則看作是人民性。其實,古代一切文化典籍和現(xiàn)、當代精神文化產(chǎn)品,其價值、意義的考量,最基本、最高的原則,仍然在于是否具有人民性,是否符合人民大眾的愿望、喜好、利益和需求。
《老子》流傳了2500多年,其所以經(jīng)久不衰,(在全世界,翻譯語種及發(fā)行量據(jù)說已經(jīng)超過《圣經(jīng)》躍居全球第一;《紐約時報》列出全世界古今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共有10位,老子居于首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人民性以及既深刻又廣普的哲理性。后文,我們對《老子》的人民性作初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以人為本,尊重人,愛憐人,救度人
《老子》從西漢初、中期被尊之為“經(jīng)”,到東漢道教產(chǎn)生后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其人其書皆逐漸被神圣化了。然而,《道德經(jīng)》與佛經(jīng)、《圣經(jīng)》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道德經(jīng)》是老子在世時著的書,全說的是“人的話”,而佛經(jīng)、《圣經(jīng)》是釋迦牟尼、耶穌成佛、成上帝之后傳授、默示的“經(jīng)”,全說的是“神的話”。
整部《老子》,把“道”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道”是宇宙萬物產(chǎn)生的總根源、總根據(jù)。但老子言道論道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卻在于人,在于人的社會,在于社會的人,在于人的方方面面,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無所不及。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人學(xué)、社會學(xué)的思想庫、百科全書。全都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核心的。
(一)將人看作是“神器”
老子把人看得非常神圣。第二十九章說:“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天下神器”,猶言“天下人是神器”,或曰“天下之神器”。神器即神物。這里的“神”,不是神鬼、神仙的“神”,而是神奇、神妙,有靈性,不同于一般的“物”,而是神物。他有思想,有智慧,需要自主,自由,“有為而治”的過分約束、管制是不行的。所以說“不可為也”。“天下”就是指的天下民眾、民心,“取天下”,就是獲得天下民眾、民心。
老子認為:“凡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凡物”,即言凡是神器、神物?!盎蛐谢螂S”,是說有的前行,有的隨后?!盎驀u或吹”,是說有的噓暖氣,有的吹寒風(fēng)。“或強或羸”,是說有的剛強,有的羸弱?!盎蜉d或隳”,是說有的能承載,有的在危壞。老子用連續(xù)的排比來描述具有靈性的“神物”,是百人百性,各有不同,具有個性化、多樣化的心理、性格特征。不能強取,也不能硬性地“有為而治”,更不能當無靈性之物去執(zhí)持、把玩,只能因勢利導(dǎo),順其自然。反之就會“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因此,老子告誡統(tǒng)治者做事情、行法令,必須要將輕重、分寸之合適度把握至恰到好處,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必須像圣人一樣行事,“去甚,去奢,去泰”,不要走向極端。
古希臘時期的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 英國學(xué)者阿倫·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中指出,“古希臘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于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崩献拥乃枷肱c普羅泰戈拉的思想何其相似!《老子》第四章論“道”說:“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他認為“道”在“帝”之先,“道”是老祖宗,故而整部《老子》論道、論德、論人而不論“帝”。
(二)極度愛惜人的生命,維護人的尊嚴
第三十一章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殺人之眾多,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則以喪禮處之。”
老子的用意十分明確也非常深邃,他將參與戰(zhàn)爭的人用“樂殺人”和不樂殺人區(qū)別了開來。同樣在戰(zhàn)場上殺人,樂與不樂是有頗大差別的。老子所指斥的是對勝利的“美之者”和“樂殺人者”。因此,老子在這一段最后說“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盡管事實上可能“樂殺人者”戰(zhàn)后得到了提拔和重用,或者打了勝仗,但老子還是堅持他的看法——“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老子極度愛惜人的生命,維護人的尊嚴。他極力反對“樂殺人”的人。同時對被殺的人,寄以非同尋常的哀悼!
殺人,交戰(zhàn)雙方都有,因“眾多”,雙方都要以悲哀的心情“泣之”,表示哀悼。這是老子對人的尊嚴和生命價值的看重,對人的死亡的悲憫,實在是可親可敬可贊!
最后一句是對戰(zhàn)勝國說的,接應(yīng)前面“勝而不美”、“美之者是樂殺人”的意蘊,勝了也不要或不能狂歡式地慶祝勝利,而要“以喪禮處之”。這真是獨特的警世思維!又是何等高的精神境界!表現(xiàn)了一種極其崇高卻在現(xiàn)實社會難以實行的人道精神和人道關(guān)懷!正如朱謙之所言:“此章……‘夫兵者不祥之器’,‘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等語,皆千古精言,非老子不敢道、不能道?!保ā缎戮幹T子集成》第一輯《老子校釋》第129頁 中華書局 1984年)
我國古代,罪犯行刑,允許親屬見最后一面,并送飯食酒菜,讓罪犯飽餐一頓。這是對人的生命的珍愛和尊重。這不能說與老子的思想影響沒有關(guān)系。
(三)主張救一切人而無棄人
第二十七章說:“圣人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p>
“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這和佛家所說的“眾生平等”極其相似。在老子和釋迦牟尼眼里,不論是好人壞人、善人惡人,都要一樣對待,全不舍棄。故而佛家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佛家所說“眾生”,包括一切生命體,老子說“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連無生命之“物”也包括在內(nèi)了。這是更寬泛的“救助觀”。老子和釋迦牟尼在同一個時代、兩個相鄰的國家以相近的思想學(xué)說應(yīng)世,真是讓人思考難盡、意味深長啊!
孔子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保ā墩撜Z·述而》)孔子將“圣人”看作是難得一見、至高無上的人。老子、釋迦牟尼非圣人乎?
善于救人救物而不光顯自己,都是因順常道、大道行事,這就叫做“襲明”。
圣人救人救物,無所棄,是從愿望、目標說的,是保持明境、因順常道,并不是全都能救得了,世上的壞人、惡人不是個個都能救,收監(jiān)、殺頭的總是有。但這并不影響圣人的清明及明境的傳承、接續(xù)、沿襲。善于救人者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的人,是善人的資糧。
從社會學(xué)、人際學(xué)的角度看,常善救人的人,必然得到人們和社會的普遍愛戴與尊重,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構(gòu)建一個和諧的周邊環(huán)境,不圖回報而必有回報,不露聲息而必會傳揚千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边@就是“不善人,善人之資”。
從佛家、道家修煉的角度講,將救人救物、絕私忘我、積功累行,看作是成佛、成仙的資糧。同時明確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報應(yīng)因果律。
正因為這樣,老子說“不貴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耙睢敝畟?cè)重點在于“愛其資”。這一點,一般所謂聰明的人往往看不透。古往今來,有多少有權(quán)、有勢、有錢的人能做到“常善救人”而且“愛其資”呵!往往多是在“大迷”之中度過自己紙醉金迷的富豪生活!
當然,“善人,不善人之師”這一面也不能忽視。如果不善之人能經(jīng)常向“善人”學(xué)習(xí),以其為師,善人與不善人的雙向努力,和諧社會的形成不是會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嗎?
與人為善,這是一個人、一個社會對人應(yīng)該持有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態(tài)度。我們國家現(xiàn)在將“和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一條,是對老子思想和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繼承與發(fā)揚。
二、人民是國家、社會的主人
《老子》書中“人”字出現(xiàn)53次,這一般指的是寬泛的人?!懊瘛弊殖霈F(xiàn)34次,大都指的平民百姓,即人民,與君、官對稱。老子將人民看作是國家、社會的主人,人民的感受、贊譽還是批評,是衡量君王和國家好壞的最高標尺。
其一,君主的好壞要平民百姓來評說
第十七章說:“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p>
“太上”是指最好的君主?!跋轮兄?,“下”為主語,即言“百姓知有之”。在老子的理想中,最好的君主應(yīng)該行無為之治,施淳樸之政,任百姓自由自在地自然行事,耕者有其田,能者有其事,上與下沒有多少交涉與沖突,因此,下僅知之有“上”而已。
“其次”,指次一等君主,就是老子所說的“大道廢,有仁義”的仁義之君、賢明之君,在商如湯,在周如文王、武王。在老子眼里,這都不是最理想的好君主。
君主嚴于刑罰,故而老百姓“畏之”,這是第三等?!捌湎挛曛?,就是說最下等的君主,既不仁義賢明,又法制毀壞,已屬亂世,因此老百姓輕漫之,辱罵之。如殷之紂王,周之幽王。
很明顯,老子將君王分作四等:最好,次等,再次,最下。老子是按照平民百姓的反響、評判來劃定的。這由《老子》文本“信不足,有不信”可以看出。意思是說:你在上者誠信、信譽不足(或作“不足信”),在下的平民百姓必然會有不信服、不信任的言行。平民百姓不信任,責(zé)任不在平民,而在于君主、侯王的“信不足”。這里老子是站在平民百姓一方說話的,是以維護平民百姓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評判標準的。第十九章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老子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以對平民百姓有利還是沒利為原則。這里老子顯然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替人民說話。
其二,主張“以賤為本”,即是以民為本
第三十九章說:“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數(shù)譽無譽。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p>
遠古的君主“忠于民”,“以賤為本”。但是后來的君主、侯王以至于秦以后的皇帝,權(quán)力集中,至高無上,“孤家”、“寡人”、“不榖”,所謂的自謙,已完全成為專制獨裁的遮羞布。
“此其以賤為本耶”是反問句,是說老子所處的當世——春秋末期,君主、侯王自稱孤、寡、不榖,是真的“以賤為本”嗎?老子的回答是否定的:“非乎!”即言“不是這樣!”
正因為不是這樣,所以才“致數(shù)譽無譽”。稱孤、稱寡、稱不榖,數(shù)數(shù)想得到老百姓的稱譽,結(jié)果如何呢?“無譽”!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是全章的結(jié)論。老子是要人們特別是君主、侯王不要只想“碌碌如玉”般的高貴,而是要寧愿“落落如石”般的貧賤。因為“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如果無休止地求貴,求高,老子警告曰“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蹶”,是失足、倒臺的意思。即是說,你侯王虛偽地、假惺惺地“自稱孤、寡、不榖”,是得不到平民百姓的贊譽和擁護的。如果這樣,而且無休止的“貴以高”,就會倒臺,覆滅。
“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老子將這個問題提到哲學(xué)的高度。老子以物理比喻事理。高樓大廈,如果沒有穩(wěn)固的基礎(chǔ),必然倒塌。身份高貴的君主、侯王,如果不以貧賤的平民百姓為根本,就必然倒臺,傾覆。老子兩用“必”字,其意在強調(diào)這是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第四十二章老子在“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之后說:“強梁者不得其死。”“不得其死”,猶言我們今天所說的“不得好死”。說明老子對自稱“孤、寡、不榖”,實則非常強暴的“王公”,痛恨已到了無以復(fù)加的程度。同時也可以想見他對柔弱者的同情與憐愛到了多么熱切和真摯的程度!
其三,民眾是國家前途命運的決定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矣”(第七十二章),是直接提醒、警告當權(quán)者?!巴荒苤蚊瘢癫荒芸捌渫?,必然使“民不畏威”。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民眾連“死”都不畏懼,何以畏懼“威”?上層統(tǒng)治者“狹”民眾之“所居”,“壓”民眾之“所生”,到了民居無所居,生無所生的時候,即“苛政猛于虎”,“民不能堪其威”,則冒死發(fā)威,聚眾造反,這就必然會“大威至矣”。這個“大威”,首先指民眾造反的巨大威力。對統(tǒng)治者來說是生死存亡的大威脅。王弼說“天誅將至”,實則是民眾“替天行道”,順應(yīng)了社會、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
平民百姓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們真正是國家前途命運的決定者。老子的這一思想很快在秦朝末年就得到了驗證——陳勝、吳廣起義,徹底推翻了秦王朝的一統(tǒng)江山!
三、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反對朝政腐敗,反對進攻性戰(zhàn)爭
第一,強烈反對朝政腐敗
第五十三章說:“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哉!”
開頭幾句是說:“假使我堅定而有智,必然要行走在大道上,唯恐誤入歧途。大道很平坦,而人們總是愛走捷徑邪路?!边@是比喻性陳說,為后文的論述鋪墊蓄勢。“施”作“邪”解。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是說“朝廷十分污穢骯臟,致使田園荒蕪,倉庫虛空”;然而,“朝廷的當權(quán)者還穿著文飾華美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酒足飯飽而厭飲食,錢財貨物用不完”,腐敗不堪!他們不勞而獲,卻還洋洋得意地夸耀著他們的財貨富有,老子說“是謂盜誇”。“盜誇”,完全是一種盜賊的嘴臉,強盜的邏輯。所以,老子說:“非道也哉!”
老子將朝廷靠掠奪獲取財富的有權(quán)勢者,直斥之為盜賊,可見他對這些人恨之入骨,而對處于水深火熱的平民哀憐之情的極度深切。過去曾有人說老子是站在奴隸主階級立場上說話,從此章可以證實,老子完全站是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替人民說話。
“盜誇”,是說作盜賊還夸耀自己的所得和富有,老子將上層統(tǒng)治者描寫得多么窮形盡相???這是對上層統(tǒng)治者毫無掩飾、鞭辟入里的痛罵?。?/p>
如何治理朝政腐???老子也有許多深刻、精到的論述:
一是戒貪。
第九章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咎”,災(zāi)禍、罪責(zé)。“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老子在給當朝不勞而獲,卻還洋洋得意地夸耀著他們的財貨富有的“盜誇”們發(fā)忠告,敲警鐘!
我們國家現(xiàn)在反貪,中央、省部級的大貪官,動不動就有幾個億的不明財產(chǎn)收入。當他們一個個落網(wǎng)后,都像“龜孫子”一樣。老子早已給他們作了結(jié)論——自遺其咎!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只有戒貪、反貪才是“天之道”。順天意,合民心,才能“長保”名節(jié)!
第四十四章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崩献舆@里再一次給貪得無厭的統(tǒng)治者既敲警鐘,又苦口婆心地講道理:“過分地愛名位、愛財貨,必定大大地耗費精神;過分地積財藏寶,必定會引來爭奪搶劫,而失去的更多。然而,知道滿足就不會有過錯,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引來災(zāi)禍。這樣,就可以生命長久,安身立命,社會事務(wù)亦能干得長久。”如此忠告,對我們今天社會上的大大小小貪官們也是金玉良言??!
當然,這些戒貪、知足、知止之論,對于一般人也是可以作為“座右銘”的。
二是節(jié)私。
老子對人的私心、私欲有非??陀^、辯證的認識。第七章曰:“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薄昂笃渖矶硐取保钦f圣人處事總是將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邊,結(jié)果得到的名利卻往往占先;“外其身而身存”,是說遇險總是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其結(jié)果卻會生命得到保全?!胺且云錈o私邪”,是說不是圣人沒有私,他和常人一樣,也是有私的。圣人和常人的區(qū)別在于能夠經(jīng)常挫私損己,遇事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邊,把他人、大公的利益放在前邊——“后其身”;遇到和生命攸關(guān)的危險,也能置身于度外——“外其身”。因此才能“身先”、“身存”、“成其私”。圣人雖然有私,但處處、事事、時時能放棄私,樂于助人、克己奉公,從而得到的好處、榮譽是應(yīng)該的、合理的。他的“后其身”、“外其身”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是一種自覺行動,不是作給人看或玩弄權(quán)術(shù)的虛偽,故而人格是高尚的,行為是偉大的,業(yè)績是值得贊譽的。圣人并不是完美無缺的理想化的虛幻的人,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是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著七情六欲的活生生的人,他們因能節(jié)制私欲而為社會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而成為圣人,絕不能因為有成為圣人的欲望就不應(yīng)該成為圣人。圣人有實現(xiàn)個人的價值或目標的愿望無可厚非,只要符合公眾利益和社會發(fā)展方向。
老子這里為一般人,特別是上層統(tǒng)治階級樹立了一個做人的標桿。他緊緊呼應(yīng)他的反腐敗、反貪婪思想,主要針對君主、侯王一類執(zhí)權(quán)柄者,叫他們節(jié)私節(jié)欲,為國為民。
第十九章曰:“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p>
老子看清了統(tǒng)治者上層所謂仁、義、禮、智、信的虛偽,即十七章的“信不足”、十八章的“有大偽”,因此他在這一章中明確地提出了“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警示之語。這可以說是和上層統(tǒng)治階級唱對臺戲了。他說連“三絕”、“三棄”也 “以為文不足”,而要用“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來統(tǒng)攝、代替。這明顯是給君主、貴族們出了一道難題。這些驕奢淫逸、強取豪奪已惡習(xí)難改的上層統(tǒng)治者們能做得到嗎?老子自己心里恐怕也十分清楚——根本辦不到,老子只能是發(fā)牢騷、泄憤慨而已。當然,老子受各種歷史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超前地提出什么革命的共產(chǎn)主義理論,只能向后看,虛幻地期望返樸歸真,再現(xiàn)堯舜時期的“無為之治”。這已經(jīng)證明他背叛了原來的貴族階層,而是從民眾的安居樂業(yè)、“百姓皆謂我自然”的立場出發(fā)了!在當時實為難能可貴!!
另一方面,“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返樸歸真的向后看,何嘗不是人類的終極追求?難道人類希望永遠處在物欲橫流、爾虞我詐的旋流中嗎?由此也可說老子的追求是超前的。
老子說“少私寡欲”,而不說“無私絕欲”,可見用詞之準確,思維之精細。
第十六章曰:“知常曰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薄叭荨?,就是寬容、包容、接納的意思。知常能包容人者必不自私;不自私者必能公平公正,公而忘私,克己奉公,故能為王、為君。
在古代認為“王權(quán)神授”,做王者乃是天意,所以將皇帝稱作“天子”。“王乃天”,是說王代表天?!疤炷说馈?,天代表道;“道”是永久不變的,故說“道乃久”?!爸!蹦蔷褪橇酥恕暗馈?,也就會像“道”一樣,天長地久,“沒身不殆”。
老子對執(zhí)政者、治國者的要求是公平公正,公而忘私,克己奉公,故能為王、為君。
反腐敗、反貪婪,從根本上說是節(jié)制私心、私欲的問題。
第二,反對進攻性戰(zhàn)爭
第三十一章曰:“以道作人主者,不欲以兵強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還。”
老子首涉軍事就提出了一個具有極高思想境界與人類和平相處之美好愿望的重大問題——“不以兵強于天下”,就是說不依靠軍事力量來表示自己的強大而在天下逞強,那當然也不會主張以戰(zhàn)爭的方式征服別的國家。
戰(zhàn)爭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歷代的更替都是通過戰(zhàn)爭解決爭端的。毛澤東說“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新中國也是靠武力打出來的。但戰(zhàn)爭終歸要千百萬人頭落地,其殘酷性是不言而喻的。片面地反對戰(zhàn)爭是不行的,因為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但必須竭盡一切可能防止戰(zhàn)爭,爭取和平,這正是我們中國在目前解決世界各國爭端中所堅守的方針和承擔(dān)的歷史責(zé)任。戰(zhàn)爭有時確實很難避免,但絕不能宣揚“窮兵黷武”主義。
老子的“不以兵強于天下”,從方向和未來、長遠的角度看,不但不錯,而且表現(xiàn)了他珍愛生命和期望人類和平相處的至高思想境界。
老子主張“以道作人主”,亦即以道為指導(dǎo)作君主。他反對“以兵強于天下”,不進行侵犯性戰(zhàn)爭,但又不反對防衛(wèi)性戰(zhàn)爭。善于用兵的軍事家在“道”的精神指導(dǎo)下應(yīng)戰(zhàn),只要取得濟危的結(jié)果,就要馬上停止戰(zhàn)爭,“不以取強”,就是不以兵逞強。不以兵逞強的思想對當今世界有極大的意義和價值,其針對性仍然存在。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往往欲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稱霸世界,常搞什么聯(lián)合軍演威懾他國,使世界難有寧日。這就顯得老子思想光輝之亮麗,人格之偉大,精神之不朽。
“果而弗伐”,意思是取得了濟危的結(jié)果之后不再反過來討伐對方。這和魯迅的“痛打落水狗”,毛主席的“宜將剩勇追窮寇”,以及一般所說的“除惡務(wù)盡”,距離頗大。毛主席還說過“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人民的不仁慈”。這兩種似乎對立的處理方式和態(tài)度,究竟孰是孰非,這必須根據(jù)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作戰(zhàn)雙方具體情況及戰(zhàn)爭的性質(zhì)進行具體分析,這個問題很復(fù)雜,并非我們這里要解決的問題。老子是針對春秋時期的諸侯國爭霸而言,只要能取得防范濟危的結(jié)果就行了,不必再反過來進攻別國,以避免為了爭霸逞強而造成生靈涂炭,這絕對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十分正確。
老子認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p>
“不祥之器”,是對“兵”的詛咒,它會給人的生命帶來災(zāi)難。表現(xiàn)了老子十分強烈的反戰(zhàn)思想。“物或惡之”,是說兵器用于作戰(zhàn),作戰(zhàn)過程中草木、莊稼遭到破壞,“物”都厭惡它,那人就不用說了;“故有道者不處”,是說有道的人更是不愿和不祥的兵器相處在一起,而是遠離它。反映了老子強烈的感情色彩。
第四十六章曰:“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慘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前四句的意思是:天下執(zhí)政的君王按道的原則行事,就會退還戰(zhàn)馬歸田,用來送糞;天下執(zhí)政的君王不按道的原則行事,戰(zhàn)馬出生在郊野。戎馬,指軍馬、戰(zhàn)馬?!叭竹R生于郊”,義為戰(zhàn)馬出生在郊野,亦即戰(zhàn)馬是在郊野出生。生馬者必為母馬,言外之義,說明戰(zhàn)爭竭盡國力,連母馬也被迫服役上了戰(zhàn)場,懷了馬駒也不能生息。戎馬是母馬在戰(zhàn)地生下的公馬駒,又在戰(zhàn)地養(yǎng)大作服役的戰(zhàn)馬,說明戰(zhàn)爭連年不斷。
后三句老子對戰(zhàn)爭連年不斷的原因作了歸結(jié)。從意蘊上講是層進的,由輕到重。“可欲”就頗罪大。進一步“不知足”就成為“貪欲”,其后果會招來大禍患。最后貪欲付之行動成為“欲得”,得財寶,得名位,得美色,得領(lǐng)域,得都城,得王位,……征戰(zhàn)殺戮,戎馬生于郊,民眾處于水深火熱!國力耗盡!咎由自取!好不痛哉!
要達到“得”的目的,就必須侵略別國,就必須打進攻性戰(zhàn)爭。對于這種戰(zhàn)爭,如前所述,老子堅決反對。為了防止這種戰(zhàn)爭,老子最后開出治療之方:“故知足之足,常足矣?!?/p>
執(zhí)政者如果能夠“知足”,就會主動戒貪,節(jié)私,為國為民著想,這樣必然內(nèi)政治清明,外與鄰友善,天下太平!
臺灣著名學(xué)者傅佩榮教授發(fā)表了一篇網(wǎng)文,題目是“《老子》一切都源自并回歸于道”。其中有一段話:“中國文化以儒家為其主軸,這是不可抹殺的事實。雖然儒家飽受曲解與誤解,但是它以‘人’為本位的思想模式則清楚明確。相對于此,道家的觀點是不以人為核心,而是肯定萬物各有其價值,因為一切都源自并回歸于‘道’?!钡兰沂遣皇恰安灰匀藶楹诵摹??從道家的始祖老子這里,據(jù)我們上文所論,說道家“是不以人為核心”的觀點是難以成立的。請看英國著名媒體《泰晤士報》的報道:“英國的一家小公司為了經(jīng)營發(fā)展和協(xié)調(diào)內(nèi)部關(guān)系,從《道德經(jīng)》中獲取靈感,提出以人為本、以企業(yè)文化吸引人才的公司理念,在短短幾年之內(nèi)盈利激增了200%,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guān)注?!保〒?jù)網(wǎng)文:《道德經(jīng)》對世界的影響與古今中外名家評價匯總)
此文發(fā)表于廣州道教協(xié)會主辦的刊物《恒道》2017年秋季刊